回應全球趨勢四:
創新

全球人口的不斷增長令自然資源的消耗速度和能源需求量激增,而在社會方面,人們對於醫療保健、教育機會、居住水平等生活質素的要求與期望卻持續提高。為解決社會與環境發展之間的矛盾,全球創新活動日趨活躍,在各個領域均取得重大進步,為經濟、生態、民生等領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。

中國建築國際長期堅持科技創新戰略,透過對材料、設備、工藝和技術等的創新投資,支撐集團業務開拓和經營管理,並促進產品和服務管理的不斷優化,以先進的項目模式和建築技術助力新區經濟、環境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。

集團參與中環灣仔繞道項目 — 銅鑼灣避風塘段隧道工程(下稱「避風塘隧道工程」),在銅鑼灣避風塘和前灣仔公眾貨物裝卸區興建一段長587米的明開挖海底隧道和167米的暗挖隧道。該工程不僅規模龐大,涉及臨時填海、地下連續牆、樁基礎、明挖回填隧道、鑽打式暗挖隧道等多方面的專業技術工作,並需要在隧道結構建成後,將有關填海部分移走以還原海床。

限制多

  • 銅鑼灣避風塘船隻衆多且出入頻繁,可供施工的海域有限,需分階段對避風塘內的系泊設備進行重新安排
  • 陸地運輸受到嚴格限制,只能使用海上運輸方式

技術難

  • 涉及臨時填海、地下連續牆、樁基礎、明挖回填隧道、鑽打式暗挖隧道等多種類的分項工程
  • 施工區域與現有地下公共設施交叉,同時與其他承建商的工程存在交叉作業區域,施工交界面多
  • 需要在短期內完成大規模的海底混凝土切割

風險高

  • 下穿紅隧的鑽打式暗挖隧道可能影響紅隧正常運營
  • 暗挖隧道穿越斷層及地下水,可能存在施工引發地質災害的風險
  • 港鐵沙中綫委託工程方案在本工程開始後才定案,其不確定性增加施工組織風險

面對多個工程難點,中建香港注重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,積極應用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(下稱「住建部」)二零一零年發佈及推廣的「建築業10項新技術」,成功實施其中9個大項、19個小項,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同時,中建香港亦自主開發了一系列工程技術創新,包括新奧法在特大斷面硬岩隧道開挖中的應用、新填海區大型深基坑開挖及支撐技術、結構安全性監測(控)技術、結構無損拆除技術,成功攻克技術難題,並在環境保護、節能降耗等綠色施工方面表現優異,保證了工程質量、安全和工期要求。

避風塘隧道工程對住建部「建築業 10 項新技術」的應用一覽

新技術種類 新技術項目
地基基礎和地下空間工程技術 灌注地下連續牆後注漿技術
混凝土技術 高耐久性混凝土
自密實混凝土技術
混凝土裂縫控制技術
鋼筋及預應力技術 高强度鋼筋應用技術/
大直徑鋼筋直螺紋連接技術
模板及腳手架技術 盤銷式鋼管腳手架及支撑架技術
隧道模板台車技術
鋼結構技術 厚鋼板焊接技術
綠色施工技術 基坑施工封閉降水技術
施工過程水回收利用技術
防水技術 預備注漿系統施工技術
遇水膨脹止水膠施工技術
聚氨酯防水塗料施工技術
抗震加固與監測技術 結構無損拆除技術
深基坑施工監測技術
結構安全性監測(控)技術
信息化應用技術 虛擬仿真施工技術
高精度自動測量控制技術

本年度,避風塘隧道工程從139個申報項目中脫穎而出,獲評中國土木工程建設領域工程建設項目科技創新的最高獎項 - 詹天佑土木工程大獎,是本屆唯一獲獎的香港工程。此外,避風塘隧道工程獲批一項香港專利,並形成三項企業級工法,反映技術水平和施工能力的先進性。創新科技的開發應用實現了科技進步效益9,700萬港幣,科技進步效益率達1.80%,獲得英國土木工程師協會NCE世界隧道工程(5億美元合約工程組別),以及中國建築集團有限公司科技推廣示範工程證書。同時,項目亦在安全及環保方面表現突出,獲得最佳安全施工程序工地金獎、傑出環境管理金獎、節能及減廢證書卓越級別等30餘項安全及環保類別的獎項。

因避風塘隧道工程部分區域深入地底或海床,地下水可能透過微細接縫滲出。工程人員對避風塘隧道工程進行定期檢查,在發現隧道內有滲水現象時,已及時進行跟進和修補灌漿處理。此後,中建香港繼續安排工程人員進行緊密監察,保障工程質素。